近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,这是我国首个以“银发经济”命名的政策文件。足见国家对未来发展“银发经济”的看重,或将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新蓝海,让我们进一步解读本次文件。
细读《意见》,看清银发蓝海
《意见》共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,其中与纺织服装行业相关的涉及到了行业协会、展会、集群、市场、服装、家纺、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,详情如下:
“发展民生事业,解决急难愁盼”方面
引导老年日用产品实体店合理布局,鼓励商场、超市等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。
“扩大产品供给,提升质量水平”方面
推进产业集群发展。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等区域,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“银发经济”产业园区。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、各类开发区、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、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,推进“银发经济”领域跨区域、国际性合作。
支持企业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等组建产业合作平台或联合体,深化产业研究、资源整合、行业自律。加强公共数据共享,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。
培育“银发经济”领域龙头企业,支持连锁化、集团化发展。鼓励行业协会分品类举办优质渠道对接会。鼓励展会平台展示推介“银发经济”前沿技术和产品服务,举办产业对接等活动。
“聚焦多样化需求,培育潜力产业”方面
加强服装面料、款式结构、辅助装置等适老化研发设计,开发功能性老年服饰、鞋帽产品。实施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,重点开发应用适老化日用产品和老年休闲陪护产品。
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,推进新一代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在居家、社区、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。
那么,“银发经济”的市场将有多大?
预计19万亿!“银发经济”前景广阔
中国“七普”较“六普”劳动人口占比下降了6.79%,老年人口占比上升5.44%。联合国预测中国将于2050年处于超老龄社会。
“银发经济”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,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,涉及面广、产业链长、业态多元、潜力巨大。
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,在城市更新中加大小区适老化改造、居家适老化改造等的力度,能撬动庞大的政府和市场投资。
由此可见,“银发经济”为扩内需、稳投资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。这也是此时国家层面首提发展“银发经济”的背景:进一步促消费扩内需,以稳定经济大盘。
目前,我国“银发经济”规模大概在7万亿元左右,占GDP比重大约为6%。据东吴证券研报预计,2026年我国“银发经济”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。据《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》的数据显示,到2035年,“银发经济”规模预计将达到19万亿元,占总消费的28%,占GDP的9.6%。
另外,预计到2030年,老龄产业潜力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,而在2050年,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。
“新”老年人,新动向
年轻群体后浪推前浪,从曾经的80、90后到如今00后渐成主流;在此期间,老年人群体也在更新换代,“新”老年人的新动向是,有钱、爱玩、爱健康。
根据“银发经济”的具体板块,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医疗保健、日常消费、休闲娱乐、生活保障等四大板块,主要围绕老年群体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医等方面展开产业发展。
另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银发群体的主要消费可分为日常消费(39.1%)与健康消费(40.9%)两大类。
不同于年轻人,老年人更舍得在健康上投入,这无疑是一条确定性极强的赛道。纺织服装行业在医疗卫生、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占有一定市场空间。
更重要的是,除了健康消费产业,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,他们也开始注重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。退休老年人在社交类如娱乐、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。
相比经济压力较重的中青年人,很多城镇的老年人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。同时,多数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险,在城镇地区,这一比例超过90%。这一趋势下,旅游、宠物、服装、居家用品等多领域,都迎来了新蓝海。
据携程发布《银发族出游趋势洞察》显示,近年来,以50后、60后为突出代表的老年群体显示出了强劲的消费需求。其高管孙为立介绍,2023年以来,老年人出境游的订单明显增加。1―8月份,老年群体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过七倍。
再比如在时尚消费领域,老年人市场也呈现增长趋势。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瑶介绍,银发族在户外运动方面的消费也十分亮眼,如户外装备、骑行等运动商品的消费,同比增长超过50%。
可以说,不论从大的人口发展趋势,还是各大产业的细分程度,“银发经济”的消费升级都已经蓄势待发。